经济、生态双丰收!华东院安徽天长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让荒滩变“银滩”
发布日期:2021/11/17
在安徽天长市,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新模式,
不仅为当地发展注入清洁能源,
也为当地居民铺就一条致富道路。
日前,人民网报道了
由华东院投资、总承包的
安徽天长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原来的滩涂洼地
如今变成鱼塘和光伏电站,
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人民网报道安徽天长渔光互补光伏项目
安徽天长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全景
安徽天长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装机容量140兆瓦,
年均发电量达1.8亿千瓦时,
于2018年全部建成投产。
项目位于安徽省天长市杨村镇,占地3720亩,
配套建设17千米110千伏输电线路。
安徽天长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局部
作为全国最大的商业电站实验基地之一,
天长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从规划到建设,
在实现“一地两用,综合开发”,
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方面下足了功夫。
项目将光伏组件布置在鱼塘上方,
上层用于光伏发电,下层用于水产养殖,
不占用农用土地,
对河网地区土地综合发展、
环境保护、农民就业、旅游观光等
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工作人员日常作业
工程共建成标准化鱼塘50个,
选择其中4个鱼塘作为养殖试验示范基地,
饲养鱼、虾、蟹等当地特色水产品,
渔塘配备现代化养殖基础设施,
鼓励渔民科学养殖、文明养殖,
为周边养殖户起到模范带动作用,
发挥经济与社会效益。
渔民捕捞大闸蟹
该项目的建设运营,
有效带动了当地光伏
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实现地方旅游业和渔业养殖的综合提升。
同时,项目积极响应环高邮湖风光带建设,
升压站外观采用徽派建筑风格,
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徽派风格的升压站
天长市小学组织参观项目现场
建设渔光互补项目,
树综合发展典范。
从滩涂洼地到渔光互补,
华东院人用智慧将荒滩变“银滩”。
迸发绿色能源的同时,
湖畔生机勃勃,
构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好图景。
来源: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