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明冠新材董事长闫洪嘉:国产铝塑膜在供应链上优势明显
发布日期:2022/1/8
明冠新材董事长闫洪嘉先生
“国产化铝塑膜大规模应用爆发的时间点,应该很快就会到来,2022年国产替代进程速度会很快。当下铝塑膜国产应用的难点,主要是上下游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不够深入,如今正在逐渐改观。”明冠新材董事长闫洪嘉表示。
闫洪嘉指出,实际上国内铝塑膜企业在技术上有很深厚的沉淀,而且这些年在应用上积累了很多验证数据,给了更多企业以信心。他透露,在动力储能领域明冠新材从2017年开始就一直在陆续出货,得到的数据也非常喜人。最早使用明冠铝塑膜制成的电池,目前装机上车的最长使用时间已有4-5年,车辆运行总里程超过15万公里。
事实上,国产铝塑膜这几年的技术进步也非常快。据闫洪嘉介绍,一般来说,车厂和电池厂在测试国产铝塑膜的过程中,标准要求不会低于对进口产品的测试,甚至还要更高。另外,明冠参与了铝塑膜国家标准的起草,设定的指标也比进口的国际标准要高。
“从测试数据来看,明冠铝塑膜在冲深性能、热封性能、耐电解液性能、绝缘性、耐湿热老化、耐高低温等方面,表现十分优异。”闫洪嘉说。
除了技术方面,现在国产铝塑膜相对于进口产品还有哪些优势?闫洪嘉指出,首先在供应链上是安全的,供应有保障;同时在对客户提出的需求应对上面,国内企业的反应非常快。此外,国产铝塑膜本身在成本的竞争上就有很大的优势。
据闫洪嘉介绍,明冠铝塑膜拥有六大核心技术能力,其中一个核心是装备的设计能力,公司采用的装备基本上都是自己出方案,且90%采用国内加工,所以基本不会受到外部的制约,抗供应链风险能力很强。
闫洪嘉指出,在整个锂电产业里面,铝塑膜的技术壁垒是比较高的。不仅仅要依赖精良的装备,更依赖核心技术。这么多年来,行业不少企业采用各种进口的装备,引进国外的技术团队,但是像明冠新材这样做得特别好的并不多。
“下游电池企业非常看重铝塑膜的一致性。一般企业做1万平米、10万平米没问题,但是做100万平米、1000万平米就不行了。为什么明冠要用5年的时间来这么去做验证,就是要拿到这个数据,保证每个批次做出来的产品都具有高度一致性。”闫洪嘉举例说。
除了一致性,闫洪嘉还举例耐电解液的指标作进一步验证阐述,他指出,储能电池对充电的次数要求非常高,“原来5000次,现在8000次,甚至最多的都做到1万多次”,因此铝塑膜需要达到很长的耐电解液周期。他透露,明冠铝塑膜产品用1万次没问题,而且性能非常好,得到了行业不少电池厂家的认可。
当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都非常迅猛,而且铝塑膜国产化的进程已经在加快。在这样的形势下明冠在产能上也做出了新的规划。
“我们原先有产能3000万平米,今年又投产1000多万平米。今年我们的产品是供不应求的。所以,我们在扩的时候步子会迈得更大。”闫洪嘉说。
来源:电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