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网”融合数智赋能!新奥宣城经开区泛能项目入围“清馨2022绿色实践先锋项目”
发布日期:2022/7/7
“四网”融合描绘现代能源体系的模样
——宣城经开区低碳园区能源互联网建设
2022年6月,由每日经济新闻特别策划的“清馨2022绿色实践先锋项目”征集评选,经每经智库筛查、专家评审和公示程序,最终选出典型项目并于世界环境日揭晓。
作为新奥泛能业务的标杆示范项目,安徽宣城经济开发区“四网”融合泛能项目经过严格申请流程后,成功入围奖项名单。
多能互补
助力园区解决能耗等量置换问题
毗邻苏浙的安徽宣城地处“沪、宁、杭”金三角,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重要过渡带。其中,规划建设面积约54.4平方公里的宣城经济开发区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集中示范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并且在未来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能源需求旺盛。
但在“双碳”大背景下,新进入园区的企业只能以等量置换方式从老旧破产等企业方面获得能耗指标,这无疑给园区带来了很大压力。
新奥的进入,为宣城经开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曙光。
早在2019年8月,新奥就开始凭借在天然气领域深耕细作30年的深厚积累,为这座城市供应优质稳定的天然气清洁能源服务。
2020年6月,新奥与宣城经开区政府签订增量配电网及综合能源服务(集中供热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在此基础上新奥与经开区政府平台公司宣城开盛集团共同开展光伏项目合作。此外,新奥还积极探索风电投资,希望在未来将清洁的风电资源引进园区,增加园区的绿电占比。
2021年12月,新奥与上游的瀚蓝固废电厂签约余热供应协议,旨在将该电厂的零碳余热引入宣城经开区,在帮园区降低碳排放的同时,降低热力使用的成本。该项目预计2022年10月完成建设,届时,新奥将通过固废电厂零碳余热与燃气供热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双保供,借助热力网给园区工厂、办公楼等供热供冷。
未来,新奥也将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供热,进一步提高园区的绿色能源占比。目前,新奥已经完成宣城经开区2MWh(兆瓦时)储能项目的基础建设。这是新奥在宣城部署的第一个储能项目,在此基础上新奥在宣城经开区将加大储能设施投资;届时储能系统将与配电网形成互补,起到谷储峰放(储能完成能源用供一体柔性调节,削峰填谷节省用电成本)、灵活调节(新能源渗透率越来越高的时候,配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将受到影响,通过储能进行动态调节,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备用电源(提高电网稳定性,缓解因缺电停电导致的损失)等作用。

▲园区储能设施
新奥也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动力外包服务。位于敬亭山南麓的某知名企业是皖南最大的白酒企业。作为酿酒过程中的重要能源,每年5.5万吨的蒸汽消耗在该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占据不小的比例。在新奥进入宣城以前,该企业只能自行运营锅炉获得蒸汽。引入新奥的动力外包服务后,他们不再参与锅炉系统的投资及运维工作,由新奥团队对锅炉进行更专业、更智慧的整体运维管理,他们以更低成本获得了更安全、更稳定的蒸汽供应,用能效率大幅提高。
增量配电网、天然气、集中供热、储能、光伏、绿电引入、动力托管……在宣城经开区,新奥凭借着在能源领域多年的专业研发和实践积累,为企业及园区提供多种绿色能源在内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积极帮助企业降低能耗,从而为园区解决能耗指标等量置换问题,乃至打造国家级低碳示范园区发挥出重要作用。
宣城增量配电网落地
新奥110千伏电力业务再跃新台阶
作为新奥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量配电网试点区域在宣城经开区占地12.89平方公里。对于新奥而言,需承担对12.89平方公里内的企业进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电力运营压力,前所未有。
这一切始于2015年3月我国启动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类似于天然气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近年来,我国开启了电网侧的市场化改革,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在配售电领域分批次开展改革试点。
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通知,确定了增量配电业务第四批84个改革试点项目,宣城经开区名列其中。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等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增量配电网项目,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有序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按照市场价格购电,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
从全国范围来看,增量配电改革的进展算不上一帆风顺。因为业务比较单一、盈利空间较低、行业壁垒高筑等原因,社会资本参与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的过程,经历了从最开始的趋之若鹜到现在的渐归冷静。2016年以来前后五批次共计459家试点单位,据业内人士估计,“真正落地的大概也就是六七十家”。
是压力,更是动力。宣城经开区正是这些最终得以落地的增量配电改革试点之一。当然,推进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新奥克服了重重困难。自项目启动起,新奥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国家电网等方面沟通协调,不断打破体制壁垒,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资金资源、专业团队等方面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确保了园区电网建设的顺利优质完成和变电站的安全投运。

▲园区内配电网设
对此,新奥宣城经开区“四网”融合示范项目负责人高松至今感慨万千:“这件事要干成,天时地利人和都得具备。”增量配电网(一期)已于2022年2月完成投产,目前新奥为保证试点区域客户安全稳定用电,已开始二期项目的建设,预计在9月底完成项目建设;同时新奥正紧锣密鼓的完善试点区域电网及三期的规划工作。作为市场化改革下的产物,增量配电网将率先实行市场化定价,为试点内用电企业降低电力成本打下基础。
“四网”融合数智赋能
打造低碳示范园区
传统的配电网业主在项目落地后,主要是依托国家电网的电源,形成电压价差开展电力保供、电力运维、配售电交易等基础性业务,并没有和国家电网的服务形成差异化,盈利空间也不大。在全国落地的几十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中,几乎所有业主都是采用这种模式。
而对于放眼多种清洁能源品类的新奥来说,增量配电网只是一个抓手。以电切入,融合燃气、热力,实现“三网”合一,为园区构建数智能源互联网奠定基础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
也就是说,在宣城经开区,新奥将增量配电网作为业务抓手,围绕“荷源网储”一体化运营和多能互补理念,将配电网、蒸汽网、天然气网这三个物理网络,融合到数智化用能管理网这一虚拟网络中,为园区用能客户提供“四网”融合的智能化低碳解决方案,实现用数智技术让信息流引导能量流的新型能源供给体系。
▲园区内配电网设施
这也体现了新奥多年来所倡导的泛能理念——“打造从用户需求出发,以能量全价值链开发利用为核心,因地制宜,清洁能源优先,多能互补的用供能一体化的能源系统”。
作为安徽省智慧园区试点之一,宣城经开区同时也在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低碳示范园区。在此过程中,新奥近年来在数智化领域的积极进取将发挥重要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没有数智化手段,将根本无法实现精确、有效的碳排放核查、碳足迹跟踪等过程,也就难以达到宣城经开区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四网”融合。
关于宣城经开区如何实现“四网”融合,新奥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要通过物联设备,将电网、蒸汽网、天然气网的各类数据接入到数字驾驶舱中进行统一显示和管理。有了这个基础,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各类能源的实时监测、智能调配等综合能源管理——比如基于物联数据,对各类能源于各个时段在各个企业的用能情况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得到最优运行策略;对清洁能源供应实现智慧运维,对园区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对用电进行智慧调峰,为企业提供低碳减排方案支持,由此打造“四网”融合的低碳园区。
新奥安徽区域负责人张金玉认为,数智化一定要先从业务端开始,从业务场景剖析生产运营中有哪些需求,用数智化手段赋能生产运营。
据了解,新奥在能源产业数智化方面已经探索多年,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并开发出相关产品。以数智化在光伏项目中的运用为例。当前,新奥正在为宣城经开区制定低碳园区规划,其中包含若干光伏发电项目。在未来,这些光伏系统的清洁将是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成本不菲,这中间会产生一系列的业务问题:系统多少天清理一次?是用智能机器人还是用人工清理?此外,光伏系统只能在白天发电,发电和用电如何进行精确匹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什么地方,用多大面积的光伏板进行串联,光伏发电供给哪些用电企业,才能实现最佳的能源匹配?所有这些问题,只有将相关信息接入数智网,通过数智化手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信息流引导能量流,才能找到最优方案。
高松还谈到了宣城新奥创新商务模式,利用数智化手段在工业园区里“园中园”业务场景中的运用。比如说,作为“园中园”业主方的A企业投资建设了630千伏安的变压器,但A企业自身只能消耗其中60%的电量。通过新奥的数智化调度平台,A企业可以获得“虚拟变压器”的服务,将变压器中的冗余电力释放出来,用于满足“园中园”里其他企业的用电需求。在这个过程中,A企业通过盘活闲置电力资产获得了收入,其他企业省下了投资实体变压器的资金,新奥获得增值服务费用,整个园区也实现了更科学、更节能的能源管理,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这个案例中,新奥通过对“园中园”打造智慧低碳微电网以及存量园区电力设施,辅以泛能网平台及营销计量,对园区变压器实际联调联用,提取变压器负荷余量,并联组建虚拟变压器网,通过数智化运营手段,实现需求侧电量供应,由此帮助新入驻企业以合理成本获得电力供应,助力园区打造绿色低碳微电网。
回顾新奥在整个宣城经开区的业务布局,不难看出,新奥正是通过践行“荷源网储”一体化运营、多能互补的泛能理念,以增量配电网项目为抓手,引入光伏、风电等零碳电源,打造低碳配电网;引入瀚蓝固废电厂的余热资源,与原有天然气蒸汽一起,组建多汽源一张网,实现天然气及蒸汽安全稳定供应;引入储能、微燃机等调峰设施,实现生态调峰;以数智化技术搭建泛能网平台,实现运营调峰数智化;创新泛能模式,将配电网、蒸汽网、天然气网这三个物理层面上的能源网络,融合到数智能源网这一张虚拟但智能的大网上,根据绿能和低碳模式下的按需分配,依托“四网”融合,打造绿色碳中和园区;同时跟踪企业碳足迹,并依托绿色低排放,实现碳交易、碳汇和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最终打造智慧低碳园区,实现“双碳”目标。
目前,我国共有20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这些园区普遍存在用能体量大、涉及种类多、供应不稳定等问题,能源管理水平亟需得到优化。而随着“双碳”目标的加速推进和落地,各级政府和各地企业均面临不小压力。工业园区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安徽宣城经开区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针对在“双碳”目标下存在的问题,工业园区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解决途径。其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数智化园区,顺应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是工业园区打造低碳乃至零碳园区的有力抓手。
新奥在安徽宣城经开区打造的“四网”融合模式,或许可以作为众多工业园区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积极借鉴。
来源:新奥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