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亨通智能郑钦臻:氢能行业要在良性竞争中进步
发布日期:2024/9/6
全球氢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不断涌现新的增长点,而绿色氢能被视为未来可再生能源结构的重要拼图,正步步前行,静待破局。江苏亨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通智能”)致力于提供高效创新绿电制氢的整体解决方案,以技术为核心,打造全球领先的氢能装备品牌。
时值晚夏,我们有幸来到苏州市吴江区的亨通光电产业园,与江苏亨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制氢装备技术总监郑钦臻先生进行访谈。
01 全链布局,新质加速
江苏亨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前身是亨通集团装备事业部。2021年亨通将氢能定位为集团战略方向,全链布局氢能产业,从上游制氢、中游储氢到下游应用均有投资。
作为团队带头人的郑钦臻介绍,团队2015年开始配套BOP装置,2022年正式立项制氢核心的电解槽部分,2023年2月开始设计碱性电解槽,2023年6月正式下线碱槽一代产品,并预计在2024年年底下线二代产品。
由亨通智能开启氢能产业链的创新实践,进行制氢设备的自研自产并逐渐开拓市场,最终在行业内打造领先的亨通氢能品牌,是亨通集团的一项重要规划。
郑钦臻表示亨通在氢能产业上的布局逻辑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有责任”。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致力于通过自研产品向降碳产品进步,充分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
其次是“有能力”。不论是数十年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沉淀,还是从2015年至今的制氢设备研发经验,都证明了亨通一流的技术能力。
第三是“能消纳”。亨通的核心产品光线预制棒在制造过程中用到氢气,亨通本身就拥有氢气的自应用场景。
第四是“能卖出”。亨通的另一大核心产品是各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电缆,在如今发电公司牵头绿电制氢进行绿电消纳的背景下,亨通拥有优质的上游资源和客户群体。
02 脉络清晰,稳步提升
亨通智能基于清晰的氢能业务发展脉络,以技术为核心,逐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我们在BOP模块有较为成熟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积累,因此会将这个部分作为先锋产品推广,之后逐步地把整个电解制氢系统推向市场。目前的研发重点是打磨已有的碱性电解槽产品,打造更优的三代、四代产品。在主线基础上,团队也在布局新技术研发,继续延伸PEM、AEM等新型电解制氢技术。”
郑钦臻表示,绿氢突破的关键任务,一是克服绿电带来的波动性和间歇性,二是保证电网电源侧的稳定性。
对技术他充满信心,“我们的团队从不对技术上的瓶颈感到畏惧,反而更愿意去挑战高难度,以领先为目标,追求更高的难度对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乐此不疲的一件事。”
相比较而言,应用场景才是制氢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制氢产业的呼声很高,但真正落地的仍然是示范项目,而非常规市场化的项目运作模式。所以靠一般的思维去开拓市场是不合适的,亨通也在为此不断调整市场战略,为市场化打基础、定方向。
氢气的价格75%都取决于电价,电价成本是否能被接受,最终影响着下游氢气的消纳问题。绿氢在大环境下是碳排放问题,但根本上还是经济账的问题,需要等待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来解决。
03 乐观竞争,直面现实
氢能成果来之不易,参与者越来越多元,是行业不断进步的反映。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氢能产业链,在郑钦臻看来,这也正是促进氢能产业技术迭代的时代机遇。
“玩家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氢能赛道的巨大潜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一方面促进了技术的迭代更新,保证产品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推动着市场机制的改善,并催生出大量相关企业。”
郑钦臻认为,面对竞争,要有乐观的态度,更要直面现实的挑战:市场成熟化的同时必然带来更低的价格,研发技术能不能跟得上,成本能否控制得当。
由于国内市场尚未充分商业化,电解槽产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被寄予厚望。
据了解,一套电解槽设备的出口价格在1000万元至1500万元左右,而欧洲的同类型产品售价多是中国电解槽的1倍,更高性价比、更稳定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成为中国电解槽走红海外的主要原因。
从2012年创建第一家海外产业基地至今,亨通已在全球五大洲创建12座海外产业基地,40多家营销技术服务公司,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在当地的制造条件和商务关系都是有先决条件的,这对开拓海外市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加分项。就亨通而言,眼下我们正在集中精力取得CE认证,相信很快就能打开海外市场。”郑钦臻说。
04 修炼内功,厚积薄发
在绿色能源革命的大潮中,绿氢的潜力正逐步被挖掘。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纷纷将绿氢列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战略方向,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郑钦臻认为,绿氢产业链的特点是延伸广泛,从绿电电解水制氢、氢气的储运与运输、加氢站的建设与运营,到各个领域的应用等,必须打通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整条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绿氢相关政策是一种导向性的指引,背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弄清绿氢产业的企业布局、业务支撑和商业逻辑,并从中发掘出最优解,这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对绿氢而言有一个眼前的机会,欧盟2026年全面起征碳关税。碳税的价格一旦上升,灰氢的成本就会增加,那么绿氢的价格就有希望与灰氢达到持平,那么就拥有了市场上的优势。” 郑钦臻补充道。
“我们始终坚信氢能的广阔前景,眼下的任务就是打磨修炼内功,等待市场爆发的窗口期,再带着亨通的优质产品投入市场怀抱。”
各司其职,群策群力,以技术革新顺应市场需求,共同迎接氢能绿地。这便是郑钦臻对氢能未来所抱持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