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动态 > 正文

零碳引领!中石油全链布局绿氢氨醇

发布日期:2025/7/1



     战略背景与目标定位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中国“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于2021年正式提出绿氢醇氨战略,旨在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化工产业深度融合,重构能源生产体系、推动产业升级。该战略以“风光气储氢”一体化为核心,聚焦绿氢、绿氨、绿甲醇三大产品链,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新能源业务与传统油气业务“三分天下”,2035-2050年新能源产能占比超50%。



     2全产业链项目布局


     中石油的绿氢醇氨战略覆盖制氢—储运—化工应用—市场拓展全链条,形成“技术研发—项目示范—规模化推广”的递进式发展路径。


     1. 上游:风光制氢规模化突破


     • 青海格尔木100万千瓦风光气氢项目:作为青藏高原首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配套100万千瓦光伏、50万千瓦风电及2台15万千瓦燃气调峰电站,年发电量超20亿千瓦时,可满足炼厂15%的氢气需求,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项目采用“源网荷储智”一体化设计,通过燃气调峰解决风光波动性问题,实现稳定供电。


     • 内蒙古鄂尔多斯苏里格300万千瓦风光气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整合300万千瓦风光发电、天然气调峰及盐穴储氢,形成“绿电制氢—储氢—工业用氢”闭环,预计年供绿氢5万吨,替代灰氢减排二氧化碳超200万吨。


     2. 中游:储运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 管道输氢技术突破:建成宁东天然气掺氢管道(掺氢比例24%)、玉门油田5.77公里纯氢管道(输氢能力1万标方/小时),探索液氢运输技术。与航天氢能合作研发十吨级氢液化装置,计划在西南地区建设液氢工厂,解决长距离运输难题。


     • 储能系统配套:在青海油田部署1MW/3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实现边远井场“光储抽”离网供电,提升绿电消纳能力。


     3. 下游:绿氢化工应用场景拓展


    • 绿氨合成产业化: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项目年产15.3万吨绿氨,采用低温低压钌基催化剂技术,氨净值提升至15%,较传统工艺降低能耗30%,年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成本较灰氨低15%。项目产品通过ISCC认证,可直接进入欧洲市场。


     • 绿甲醇生产闭环:大庆炼化30万吨/年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项目,利用炼化尾气捕集的CO₂与绿氢合成甲醇,形成“碳捕集—绿氢—甲醇”闭环。产品获得我国首张发酵工艺ISCC证书,可用于甲醇汽车及船用燃料,预计年替代汽油20万吨。


     3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中石油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多项突破:


     1. 制氢技术革新


     • 电解槽技术:自主开发1200标方/小时碱性电解槽(能耗4.2kWh/Nm³)和50Nm³/h PEM电解槽(电流密度>1A/cm²),催化剂性能达到国际水平,贵金属铂载量<0.5mg/cm²,成本降低30%。


      • 光解水制氢:与中科院合作开展海水制氢技术研发,探索在沿海地区建设“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



      2. 合成工艺优化


     • 合成氨催化剂: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发低温低压钌基催化剂,使氨净值提升至15%,较传统铁基催化剂能耗降低30%。


      • 甲醇合成技术:石油化工研究院构建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体系,二氧化碳单程转化率达22.38%,甲醇选择性99.97%,整体技术居国际前列。



      3. 储能与柔性工艺


      • 全钒液流电池:工程材料研究院自主研制的1MW/3MWh储能系统在青海油田实现离网应用,循环寿命超20,000次,解决绿电波动性问题。


     • 柔性合成氨工艺:开发宽负荷运行技术,可根据风光出力动态调整生产负荷,提升绿电利用率。


     4产业升级影响与价值重构


     绿氢醇氨战略推动中石油实现能源结构、产品形态、竞争维度的三重转变:


     1. 能源结构转型


     • 风光替代化石能源:2025年绿电装机将超1000万千瓦,绿氢产量达10万吨,替代灰氢减排二氧化碳超400万吨。青海油田、玉门油田等传统油气产区转型为“风光气储氢”综合能源基地。


     • 多能互补模式:通过“风光气储氢”一体化设计,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提升能源供应稳定性。例如,青海海西项目配套30万千瓦气电储能,可平抑风光出力波动。


     2. 产品高端化升级


     • 绿氨与绿甲醇市场拓展:绿氨作为清洁燃料和氢能载体,出口欧洲可享受碳关税优惠;绿甲醇进入交通燃料市场,预计2030年替代汽油超100万吨。


     • 化工新材料开发:利用绿氢生产高端聚烯烃、电子级化学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庆炼化绿色甲醇项目通过ISCC认证后,产品溢价达20%。


     3. 国际竞争力提升


     • 标准制定话语权:参与制定全球首个绿氢标准《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主导《绿色合成氨评价规范》等行业标准。


     • 全球产业链协同:与壳牌合作开发液氢运输技术,与沙特阿美、bp等签署《石油和天然气脱碳宪章》,共同推进油气行业碳中和。


     5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技术瓶颈


     • 电解槽寿命与成本:碱性电解槽寿命约10万小时,PEM电解槽成本较高。通过与大连化物所合作开发分体式双极板结构,将PEM电解槽寿命延长至4万小时以上,并降低贵金属催化剂用量。


     • 绿电波动性:采用“储能+柔性工艺”解决方案,如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与宽负荷合成氨技术,实现绿电高效消纳。


     2. 成本与经济性


     • 绿氢成本:当前绿氢成本约3.5元/Nm³,通过规模化生产(如松原项目年产3.7万吨绿氢)和政策补贴(电价优惠、碳交易收益),预计2025年降至2.5元/Nm³以下。


     •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绿电直供+长期协议”模式,与下游化工企业签订10年以上供应合同,锁定收益。


     3. 产业链协同


     • 氢能产业联盟:牵头成立氢能产业创新联盟,联合金风科技、四川大学等构建产学研用生态,带动本地产业链产值超15亿元


    • 国际合作网络:加入全球氢能理事会,与国际能源署(IEA)合作开展绿氢技术研发,拓展海外市场。


     6未来展望


     中石油的绿氢醇氨战略不仅是自身转型的核心引擎,更是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中国方案”。到2030年,绿氢醇氨业务预计贡献营收超1000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10%以上;到2035-2035年,新能源产能将占集团总产能的50%,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能源服务商。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与政策协同,中石油正推动石油产业从“高碳依赖”向“零碳引领”跃迁,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来源:源网荷储创研新视界 来源:胡宏峻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