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山”到“共生”!魏桥创业集团的能源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10/29
从23年前的2002年开始,当时我在一家大型电力设计院工作,作为一名电气工程设计师,我与魏桥集团的自备电厂建设有过近十年的技术服务的经历。当时的魏桥集团上热电厂很是疯狂,从最开始的8*30MW的背压机组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机组的单机规模与单个电厂的装机规模成倍提升,8台60MW,4台135MW,4台330MW,4台660MW,常常接到的设计任务指令是“再拷贝一个4*330MW的电厂,接入到邹平某电的220千伏升压站母线”,在政府的支持下,自备电厂也从魏桥镇建到了邹平县。
当时的氧化铝与电解铝是魏桥发展的重要方向,邹平热电厂的电能与蒸气主要是供给集团的铝业公司,魏桥的电厂则是供给纺织。记得刚开始的时候,魏桥集团电网与山东电网还有一条110kV的联络线,后来也取消了。
那个时候,还是张士平董事长在执掌集团的战略,他是魏桥集团创始人,当时他搞这么大规模的独立电网,对外界称:“我是被高电价和垄断逼上梁山的。”大家心知肚明,搞铝的全产业链,如果用国家电网的电,高成本的电价,这个产业肯定是搞不起来的。
魏桥纺织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纺织企业,多年前,魏桥的电解铝产能一度超过了中国铝业,“自备电厂,独立电网”也就成了魏桥创业的一个时代标签。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则新闻,2025年10月15日,国家电网山东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林一凡在济南会见了魏桥集团董事长张波一行。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胡薄,山东电力党委副书记孙旭日,魏桥集团副总经理杨丛森、崔石磊参加会见。
林一凡表示:公司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魏桥集团孤网接入公网要求,坚持政企协同、专班运作、模式创新,超常规建成魏桥部分负荷、机组接网工程,结束了魏桥孤网运行历史,助力魏桥降低煤炭消耗总量、更大力度消纳全省绿电,打造可推广的魏桥样板。”
魏桥集团现任实控人,董事长张波的回应也意味深长:“这既是破冰之旅,也是合作之旅。”
02 为什么现在要并入国网
在国家电网董事长与山东省主要领导在济南举行正式的会谈之后,紧接着山东电力的董事长则与魏桥集团董事长达成了接入公网的破冰之旅,这显然有更深刻的政治意义。
当年的“逼上梁山”是情势所逼,如今的“下山招安”背后又有什么原因呢?
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与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的《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电解铝行业有最低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其中山东为26.2%。
中国电解铝年用电量超5000亿千瓦时,占全国用电5%,碳排放强度高。 魏桥600多万吨产能年用电数百亿千瓦时,基本是靠煤电。在孤网模式下,魏桥集团主要依赖自有燃煤电厂,难以大规模、经济地引入并证明消纳了足额的绿色电力。
接入国网后,可以采购外省(如西北地区绿电),还可以采购山东省内的风电、光伏等绿电,来满足政策硬性指标。从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绿电消纳的战略选择。
魏桥虽然在山东布局了新能源光伏项目,但资源有限,比例很低,调峰困难。风光电波动性强,自身储能投资高昂,若要实现低碳生产,魏桥借助国家电网的输电网络,从外部引入绿色电力,或许就成了当前绿电政策频频出台下的欲动。
此外,经济因素不可忽视。孤网模式虽低成本,但波动性大,无法应对新能源间歇性。接入公网后,魏桥可利用电网调峰,稳定供电,降低风险。而且,随着双碳目标推进,自备煤电厂不再具有“成本红利”,而成为“碳负担”。
魏桥同样面临不小的外向发展压力。作为全球最大的铝产品生产供应集团之一,以低碳化融入世界的供应链是必由之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要求出口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且仅认可“物理溯源绿电”。接入国家电网成为魏桥获取足额、可认证绿电的唯一途径。
03 魏桥的“绿电模式”
2025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为魏桥这样的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政策通道。
该文件明确定义绿电直连为“新能源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实现供给电量清晰物理溯源的模式”。
绿电直连政策设计了四类适用场景:
(1)新增负荷可配套建设新能源项目,“建产线即建绿电”;
(2)存量自备电厂负荷足额清缴可再生能源基金后,可压减传统电源出力,置换为绿电;
(3)出口外向型企业可利用周边新能源开展存量负荷绿电直连;
(4)受阻新能源项目可变更手续转为直连。
这一政策通过物理溯源机制将新能源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直连线路作为“绿色电力输送管道”,在产权分界点安装双向计量装置,实现发用电数据实时核验。
魏桥创业集团貌似前三点都可以沾边,本次魏桥并网的政策详细细节外界并无从知晓,是否符合存量煤电机组置换绿电也不得而知。料想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撮合”与支持下,双方应该都有所让步,甚至可以突破政策的黄线。网上传言其并入国网并非单纯的“并回国家电网”,而是一次系统性的能源模式创新。这套模式被称为——“自备电厂+公网绿电消纳”,就是魏桥仍保留部分自备电厂作为调峰和保障电源,同时从国家电网购买绿电,满足国家的低碳用能要求。
据报道,2025年7月9日,魏桥实现3台66万千瓦机组正式并网,8月4日实现100万千瓦负荷接入公网购电。
这一方案既保留自主可控的安全冗余,又能借助大电网实现绿电的大规模调度和统计消纳。魏桥自备机组转为电网调峰资源,反而增强了系统对新能源的适应能力。
0 4 山东行动能成为高耗能产业的能源转换样本吗?
魏桥方案如果能够成为当前绿电直连方案的优化与佐证,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能源优化,更是全国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的可复制样本,等于为那些拥有自备电厂的民营工业巨头们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路径:既不需要彻底放弃自有资产,又能借助公共电网引入绿电、降低碳排放。
魏桥集团结束孤网运行是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与深化演进的进一步尝试,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及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的需要,在这个大的命题前面,利益是第二位的,恩怨与情绪更是上不得台面的事情。
在魏桥并网前夕,山东省印发了《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支持四类绿电直连项目发展。
山东方案要求,绿电直连项目接入电压等级不超过220千伏,并网型项目应按照“以荷定源”原则科学确定新能源电源类型、装机规模和储能规模。项目整体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不低于30%,2030年前不低于35%。
煤电机组的灵活性调节资源置换绿电消纳,在当前的新能源市场化电价政策下,有较高的经济性,山东的绿电政策为魏桥模式落地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魏桥目前并没有高比例的新能源装机,却选择在这个时间重新选择与国网接网合作,无论是经济上的考量,还是政治上的原因,双方应该是有合作基础的,也可以说是各取所需。国网山东电力董事长林一凡表示,魏桥接入“助力魏桥降低煤炭消耗总量、更大力度消纳全省绿电”。
魏桥案例是否为全国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样本,能否看成高耗能行业从“成本优先”向“低碳优先”转型的时代已经到来?或者说一种新的平衡模式将呼之欲来,即转型成本与合规压力。
山东是铝电,石化,造纸的重工业大省,省内有很多自备电厂且容量较大,136号文之后,在当前的绿电政策及绿电成本的情势倒逼下,大电网又回归到一个新的优势时期,电价的市场化,绿电消纳,政策多样化,至少大电网的备用与调节能力,不可替代。
来源:智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