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光伏+窗间墙”应用解决方案
发布日期:2019/2/22
“窗间墙” 顾名思义即窗与窗之间的墙体,分为横向墙体和竖向墙体两部分,是建筑外围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建筑外立面60%左右均为窗间墙,光伏组件与窗间墙的结合可以是安装型也可以是集成型。

光伏窗间墙(左为集成型、右为安装型)
安装型的窗间墙利用主要是在已建墙体上以后锚固的方案固定组件,组件与墙体间形成一定空间,对于建筑外墙起到隔热防晒作用,有利于墙体的保护,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特别是夏季可以大大降低墙体热桥作用,降低建筑内部温度和空调系统负荷,促进建筑节能降耗。
集成型的窗间墙利用主要是用BIPV特制组件代替原建筑窗间墙体,组件兼做建筑外围护材料,起到保温、隔热、防水、防火等建筑功能,这种结合形式主要是在建筑设计时植入,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组件与建筑的模数,按需求设计,整体性强,美观实用,符合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趋势

安装型光伏窗间墙效果图
光伏系统
综合考虑光伏组件技术成熟度、运行可靠性以及项目所在地气象条件、地理环境、施工条件、交通运输等实际因素,本方案拟建在南京某医院住院楼南立面,拟建建筑立面长82米,高25米,建筑层高3.9米,共计6层,每层窗户左右间距1.3米、上下间距1.5米进行设计。光伏组件选用林洋N型双面高效组件LYGF QP 60-340 CN。据林洋双面组件实证电站运行数据研究表明,双面组件垂直安装时,东西向安装和南北向安装的发电量基本相当,受安装方位和安装角度影响较常规单面组件要小得多,因此,非常适合与建筑立面结合,而且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还可以增加系统发电量10—30%甚至更多的增益,具有可垂直安装、双面发电、环境适应性强等独特优势。
垂直安装发电功率曲线
电气系统
在建筑立面安装光伏组件,光伏系统安装容量主要取决于立面可利用面积大小,公共建筑立面一般较为规则,可利用面积大,本方案组件阵列采用横一安装方式,参考林洋安庆双面组件实证电站数据与PVSYST模拟,采用以下系统配置:24块组件1串,12串接入1台80Kwp的组串式逆变器,共安装组件288块,装机容量约90.72KW,共1台逆变器,一个并网点,单点并网容量为90.72Kwp,采用380V低压并网方式接入电网,配置相应的通信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

电气主接线图
结构安装
光伏窗间墙作为建筑立面附属构件,应符合建筑结构构造、安装技术等应符合建筑安装要求。需根据项目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基本风压,基本雪压,光伏组件型号等参数确定安装高度。
本拟建项目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0.40kN/㎡,50年一遇的基本雪压:0.65kN/㎡,经计算拟定最大安装高度为25m。在已有建筑外墙面上采用化学锚栓固定支架系统形式,组件安装在固定支架上,组件安装面距墙面预留安装空间,同时起到通风散热作用,光伏窗间墙立面布置如图7,安装形式如图8所示。钢构件在工厂完成加工、预制及防腐工艺,现场组装,尽可能减少现场焊接,确保链接节点安全可靠。
本系统利用南侧立面窗间墙安装组件,采用固定支架与墙面平行方式安装。支架系统与墙面采用化学锚栓锚固固定,支架与光伏组件采用明框安装方式,确保光伏系统安全、可靠,支架颜色选用与原墙面统一色系、保证外立面整洁、美观。

光伏窗间墙立面布置

光伏窗间墙安装形式
电能消纳
目前国家政策鼓励自发自用电能消纳模式,光伏发电与建筑窗间墙相结合,光伏系统所发的电能通过电能稳定性处理后,一部分可以直接提供建筑所需电能,另一部分可以结合储能技术的应用,将电能储存起来,供用电设备夜间使用,光伏发电将极大限度缓解建筑高能耗问题,提供最清洁、最经济的能源。

电能消纳示意图
社会效益
光伏发电是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开发光伏发电符合国家环保、节能政策。光伏窗间墙安装在建筑立面的窗之间起到遮阳作用,避免了太阳直射对室内或建筑外墙的不利影响,因而有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建筑采光系统的作用。光伏组件兼做建筑材料,在进一步降低光伏系统的建设成本的同时,组件本身产生的电量也将为建筑供能,可减少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经计算,本工程25年运行寿命期间将减少标准煤消耗468吨、减少CO2排放量1248吨,减少SO2排放量10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3吨。

25年节能减排总量
综上所述,光伏+窗间墙的应用解决方案因其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投资收益,以及在节约土地资源、发展绿色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能耗等方面效果显著,真正做到了节能减排,在未来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市场中拥有巨大潜力。
来源: 林洋新能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