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能源4.0,1980年家中一个偶然发现

发布日期:2017/3/1

对于能源4.0的提出,笔者在此想多用一些笔墨。人们常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自小热爱科学,对科学充满憧憬,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插队时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十余项科学实验,并于1978年获得江苏省政府先进科技工作者殊荣。非并网风电也是1980年我在家中做实验时,无意中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即在特定条件下多种电流不仅可以共融而且互不干扰,当给予特定的信号源时可以实现按序输出电能的现象。当时我根据实验做的线路图,后经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奠基人戴昌辉教授、农村能源(新能源)专家吴湘淦教授的指导,构建了多能源协同供电原理性模型,首次提出了“非并网风电”的概念。

本书是未来中国能源、环境、食品安全和经济结构等重大挑战的前瞻性、实证性、启发性论著。这本著作中,用能源4.0的理论作为工业4.0的原动力,引导未来中国完成城市化、工业化、城乡现代劳动保障体系进程;实现途径是以能源4.0产业能源互联网这一新系统,突破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经济学的禁痼,全面释放(引爆)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经济政策和科学技术成果积聚的生产力,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走出低迷,开始新一轮效率优先、兼顾速度的新常态、新发展。
     本书可供政府部门、能源行业、互联网行业及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和高校相关的专业师生、研究人员参考。
     当时确定其学术名称为“多能源协同”,但为了便于和“离网”、“并网”相区别及内在联系,就简称为“非并网”。经多年研究、宣传和实践,“多能源协同”已在全世界广为传播,成为目前分布式电源和智能微电网的理论基础。

19801986年,我先后在《中国风能》、《江苏工学院学报》、《太阳能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直至2006325日,在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院士、钱易院士及电力电子实验室主任柴建云教授的支持、协调下,在清华大学电力电子实验室用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和严谨的科学方法,重新演示了1980年我在家中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倪维斗院士、柴建云教授等反复实验,重复实现、验证了多能源协同效果,实验报告认为:该实验数据准确,方法科学,结果可信。非并网风电直接应用于高耗能产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工业性中试。

这次清华园的验证圆满成功,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风电产业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也为构建能源4.0—产业能源互联网理论奠定了基础。

        非常庆幸,在2007年,我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2007CB210300),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产业化成果,促使我国在宏观经济和能源科技发展的结合上,在能源4.0的战略框架下,对全球能源发展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开始思考,并将重塑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

能源4.0超越了以太阳能为核心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范畴,它构建了一个有机的高效、低成本、可持续、可调控的网络系统。

一方面,能源4.0的核心是产业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与智慧能源、智能电网、智能产业的结合,为工业4.0提供绿色、可持续的智慧能源和节能、环保的加工材料;

另一方面,能源4.0为工业4.0提供清洁原材料,通过生产清洁产品,实现动态平衡生产,消除以传统能源实现工业4.0带来的“原罪”。

来源:协同论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