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遥相辉映!碳市场:新能源腾飞的另一只翅膀

发布日期:2021/5/6


  “总书记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如何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除了常说的战略、战术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对于具体投入战斗的某个行业或某个企业来讲,他的回答可能是:“打仗吗?要有武器,要有钱。”


      在当今这个时代,武器更多来源于科技进步,钱更多来源于金融创新。


      过去十年,全球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成本已大幅下降。据国家能源局介绍,2011-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了30%和75%左右。2021年,我国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将全面实现平价上网,不再依靠国家补贴。这是我们宣布“碳中和”底气。


      风光新能源能有今天的发展确实离不开科技和金融的大力支持。


     但是“去补贴”之后,新能源企业如何继续获得金融支持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最近的一个报道,全球电动汽车龙头企业特斯拉在2020财年首次实现盈利了。而其盈利的手段不是因为汽车销售,而是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了大量的碳排放额度。特斯拉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利16亿美元,远超其7.21亿美元的净利润。换言之,如果不是因为出售碳排放额度,特斯拉2020年可能会出现净亏损。


     这说明什么?碳交易很可能成为新能源未来发展的金融引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碳交易的引入会解决新能源发电向收入端要效益的问题,从而将新能源发电从目前只能降成本来提升投资回报的困局中解脱出来。收入端收入能力的增强,将进一步促进股权、债权对行业的投入,从而提振行业的正循环,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这可能是影响新能源行业底层估值逻辑的事情(这个观点网上有不少人提过)。不过,这个逻辑现阶段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那么中国的碳交易和碳市场进展如何呢?据生态环境部介绍,今年6月底之前,我们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其中电力行业大约有35亿到40亿吨的配额,它的规模超过了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对新能源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的利好。


     有人会问,风光新能源企业能从碳减排或碳交易中获得多少收入呢?本文做了初步测算。


     对于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而言,通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带来的年收入,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即


收入=年净上网电量*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CCER成交价          (公式1)


      从新能源项目开发CCER的经验来看,一个100MW的风电项目,每年可以开发约19.7万吨CCER(按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2097小时(2020年平均),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0.9419tCO2/MWh(华北电网)测算)。假设CCER的价格为30元/tCO2,则该风电项目可通过出售CCER增收591万元/年。项目平均每度电可增收约0.028元。


     一个100MW的光伏项目,每年可以开发约10.9万吨CCER(按光伏发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160小时(2020年平均),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0.9419tCO2/MWh(华北电网)测算)。同样假设CCER的价格为30元/tCO2,则该光伏发电项目可通过出售CCER增收328万元/年。项目平均每度电亦可增收约0.028元。


    公式1中,碳价决定了新能源项目度电CCER收入。2020年,我国碳市场平均价格是23.5元,欧洲是多少呢?24欧元。这还是去年的价格,今年欧洲价格已经涨到43欧元了,约合人民币336元。美国的情况如何呢,拜登给美国碳中和的社会成本定价为51美元,约合人民币330元。也就是说,欧美的碳价是中国的10余倍。


    已实施碳定价机制的碳价、所覆盖排放量占当地司法辖区排放总量的比重以及碳定价收益


来源:世界银行《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020》



     当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要考虑企业的减排成本。短期内,碳价不可能和欧美看齐。但是在碳强度约束下,未来我国的碳价大概率会上涨。相关机构预测,全国碳市场建立后,中国今年的碳交易价格可以到49元。这意味着,风光新能源项目平均度电收益可增加约0.046元。收益的增加,将极大提高新能源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并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进一步设想,如果将来发展成一个国际化的碳交易市场,届时全球同一碳价(若以欧洲当前的碳价为基准,即取人民币330元),那么,风光新能源项目平均度电收益是多少呢?0.308元。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当前新疆、宁夏、蒙西、甘肃和蒙东地区的上网电价。若再考虑技术进步情景下风光利用小时数的提高,从全国范围看,新能源开发企业的收益无疑会翻倍。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




来源;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

[←返回]

关于我们   |   关于合作   |   留言板   |   资料下载   |   广告服务  
  版权所有:南京诺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4012130号   地址:南京金源路2号绿地之窗南广场D1栋808   
电话:025-52170985 18914486391